动态标题

站内搜索:
我在博物馆里看“计量”:错金嵌宝,华贵天成——唐尺

 错金嵌宝,华贵天成——唐尺 

长度单位最早产生于什么时期已无从考证,早期长度单位与人体有关,《史记·夏本纪》中记禹“身为度,称以出。”《孔子家语》云:“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至少在汉代长度单位有:分、寸、尺、丈、引,并形成十进位关系。由于进位合理,使用便捷,量值恰当,“分寸尺丈引”一直沿用几千年,直至新中国成立,被米制取代。

在中国古代度量衡史的研究中,尺度史的研究特别显得源远而流长,从司马迁、班固,到蔡邕、郑玄、杜夔等人,几乎都留意过古尺问题。唐尺单位量值研究历来是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度量衡研究与争议的重点,学界搜求史料、考订实物,以探讨唐一尺的单位量值,成果斐然,但依然存在不少的分歧。

唐尺按不同用途和使用范围可分为三类,即常用尺、黍尺和地区性尺,按照材质可分为五类,即铜、铁、骨角牙、木尺等。根据中国计量大学博物馆研究人员统计,各级博物馆收藏和考古出土唐尺共计54件,其中考古出土22件。

现存唐尺实物最有名的当属拨镂牙尺和铜尺,拨镂牙尺以精细线条刻绘人物、鸟兽、花卉、亭宇的轮廓,极浅地雕镂其凹人部分,给人以玲珑剔透和立体感,在尺面或花纹内敷以艳丽的色彩,异彩纷呈,反映了唐代高超的牙雕工艺。现存拨镂牙尺仅10支,国内仅有1支藏上海博物馆,其余9支在日本藏:神户市白鹤美术馆藏镂牙尺1支,奈良正仓院藏拨镂红牙尺6支,拨镂绿牙尺2支。


1.png

唐红牙拨镂尺(正反面)(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2.png

 唐绿牙拨镂尺(正反面)(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唐尺中铜尺存世量最大,铜尺数量占比达60%,是铜尺自东汉以来开始真正普及的延续和发展。多数唐铜尺流行于正面分10寸格,不刻分,每寸格内刻花瓣、卷叶、鸟兽等图案,背面不刻寸,通体饰以花草、波纹等,唐尺开辟的这种形式、纹饰风格与汉尺迥然不同,对宋尺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计量大学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所藏唐尺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其中一件十二生肖刻花铜尺尤为精美(由校友林志国借展),重118.8克,长31.3厘米,宽2.13厘米,厚0.23厘米,正面等分十格,刻生肖十,两端各刻生肖一,共十二生肖,背面刻鱼鳞和连珠纹。


3.jpg

4.png

中国计量大学博物馆所展唐铜尺(由校友林志国借展)


据史料记载,朝廷在中和节(农历二月初一)将牙尺赏赐给大臣和各国使节,《唐六典》记:“每年二月二日进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诗人张九龄《谢赐尺诗状》,白居易《谢中和节赐尺状》都记述了授尺的感怀。


唐▪白居易《谢中和节赐尺状》

右,今日奉宣,赐臣等红牙银寸尺各一者。伏以中和届节,庆赐申恩,当昼夜平分之时,颁度量合同之令。况以红牙为尺,白金为寸,美而有度,焕以相宣,逮下明忖度之心,为上表裁成之德。庆泽所及,欢心毕同。臣等尘忝日深,宠锡岁至,虽恩光下济,咫尺之颜不违,而尸素内惭,分寸之功未效,捧受愧畏,倍万恒情。谨具奏闻,谨奏。


作者 中国计量大学计量博物馆  徐冬